中国(江苏)国际储能大会在宁举行,欧洲储能行业协会中国代表处在宁成立
储能行业目光,为何集体聚焦南京?
(资料图)
6月14日—16日,中国(江苏)国际储能大会暨智慧储能技术及应用展览会,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举行。国内外储能领域权威院士、知名专家、科研学者和头部企业负责人齐聚南京,共同推动新型储能行业多元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大会开幕式上,欧洲储能行业协会中国代表处也正式揭牌成立。南京为何能吸引、集聚储能行业的目光?在储能新赛道上,南京还将有哪些新行动?
这里,无缝衔接储能行业“全产业链”
一排排,整齐“列阵”;一片片,银光闪烁。此次展会现场,比亚迪储能带来全球唯一通过“针刺实验”的拳头产品——刀片电池,吸引一批又一批观众参观拍照。
展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种电池具有超级强度和能量密度,具备超级低温性能、超级寿命和安全性,通过智能芯片控制、主动被动联合防护,可以应对各种突发状况,“让人们无忧无虑地使用电池”。
中国(江苏)国际储能大会暨智慧储能技术及应用展览会,由省发改委、工信厅、商务厅和国网江苏电力公司联合支持,省储能行业协会主办。展会现场,众多展商携最新产品和解决方案亮相,展示丰富多样的储能前沿技术产品。
据介绍,江苏储能行业发展起步较早,在全国已形成一定的先发优势,产业规模国内领先,以南京、无锡、常州等地为重要载体,已集聚南瑞继保、中创新航、蜂巢能源等新型储能产业链重点企业。2022年,全省储能产业营业收入1200亿元左右。
与此同时,全省储能行业还拥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近60家、省级以上科研机构16家,创新产品开发和储能项目应用均实现国内领先。其中,省会南京作出重要贡献,可实现储能产业“全产业链”无缝衔接。
链接国内,还要链接全球。此次在宁成立并揭牌的欧洲储能行业协会中国代表处,为搭建中欧储能企业合作交流提供了新平台。协会秘书长邱周伟介绍,2023首届中欧储能线下交流会的首站——荷兰·蒂尔堡交流会,定于6月20日举办,作为本次大会的延续活动,将为全球范围储能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组织、机构提供信息交流的专业平台,促进行业资源共享、推动储能行业发展。
这里,拥有新型电力(智能电网)装备集群“国家队”
“大家每天都在用电,但可能不清楚,我们发电、输电、供电和用电是同时完成的,电能的传输速度与光速相同,‘即发即用’,二者必须保持一种平衡,不能让用户等电用。为了平衡这种供需关系,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就需要发展储能产业。”国家电网国际发展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于军说。
于军表示,发展储能产业,还有利于风能、太阳能、海水潮汐能等新能源电力的消纳,毕竟这些电力受天气和环境因素影响较大,电力产出不连贯,直接上网供电会造成整个电力系统的不稳定,所以可以在发电后先进行存储。此外,大型工业企业建设电力储能装置,还有利于减少生产制造对社会电网的依赖程度,更好助力电网“迎峰度夏”、让电于民;利用峰谷电价差,还可以在谷时储电、在峰时用电,降低企业用电成本。
因此,储能产业与电力产业关系密不可分。南京市新型电力(智能电网)装备集群,是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目前已覆盖“发、输、变、配、用、调度、通信、综合能源服务、电力网络安全”9大环节,初步形成“一谷两区三极”的空间发展格局。“一谷”即位于江宁区的中国(南京)智能电网谷,“两区”即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江北新区,“三极”即六合区、浦口区、溧水区。随着南京新型电力(智能电网)装备集群的不断发展,南京储能产业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这里,正在开展产业强市行动抢占储能产业“新赛道”
6月15日,此次储能大会和展会进入第二天,南京也传出加快发展储能产业的好消息。
当天下午,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产业强市建设推进会,发布《南京市推进产业强市行动计划(2023—2025年)》,在培育壮大“2+6+6”创新型产业集群方面,提出“抢占六个引领突破的未来产业新赛道”,其中就包括“储能与氢能”新赛道。
根据行动计划,南京将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努力构建江北—江宁—溧水为重点的储能产业集聚区,不断拓展储能在工业园区、新能源汽车、大数据中心、5G基站、充电站等领域的应用场景。研发新一代高能量密度储能技术,重点发展磷酸铁锂电池、三元电池、钠离子电池、半固态电池、液流电池、氢储能、热(冷)储能等产品,布局镁基、钛基等新型固态储氢材料制造。开展融合能源电子技术、全过程安全技术、创新智慧调控技术等新型储能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发与应用,推动智能控制终端、能量管理系统及虚拟电厂建设。
此次储能大会的主题是“助力双碳·储动未来”,大会还举办了一系列主题论坛,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围绕“如何让新能源配储产生价值,让行业从政策驱动演变为市场驱动”“新型电力系统与储能系统解决方案融合及规划探讨”等展开对话交流,共话“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储能产业的创新发展。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亚洲商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1034106号-51 联系邮箱:5 516 53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