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日,有居民反映在某二手交易平台上遭遇了一桩令人难以置信的交易欺诈:买家拍下其售卖的星巴克星礼卡后“卷卡失踪”,迟迟不付款。她提出维权后,平台方的事后干预却以“追损失败”告终。(8月16日《法治日报》)
对于家中的闲置物品,置之不理,难免挤压生活空间;随意丢弃,又太过可惜。在电商交易、“二手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通过二手交易平台处理闲置物品,不失为一种不错的选择。数据为证,2022年二手电商用户规模为2.63亿人,交易规模达4802.04亿元。从性价比的角度出发,对于买卖双方来说,在平台交易二手产品可谓双赢。但若从交易安全考虑,来“挖宝”的人多了,网络欺诈、货不对板、真假混卖、虚假交易等“挖坑”之徒,自然也不在少数。
客观来讲,C2C模式下的二手交易,由于个体对产品质量的认知不同,交易双方容易产生信息差。为了促进二手交易的良性发展,各方都在积极探索。一方面,《互联网旧货交易平台建设和管理规范》等相关条例的出台,对在线二手交易作出权威指导。另一方面,一些二手交易平台正在探索C2C向C2B2C转型——由平台对卖方产品进行质检,质检合格才能上架,通过缩小信息差,遏制部分群体的“歪心思”,以此为买方提供质量保障。这种 “寄卖模式”,意味着平台不再只是交易场景的“大市场”,更扮演了交易互动的“中间人”角色。
“中间人”如何塑造?层出不穷的交易乱象,除了让人感慨“套路”重重之外,还给交易双方财产安全带来的风险挑战,也让不少用户对平台服务水平产生质疑。人无信不立,良好的口碑是行业发展的关键,而完善服务机制正是平台获取信誉的“秘籍”。回到本次新闻报道的交易欺诈事件,购物卡作为虚拟消费产品,具有一次性交易的特殊属性。当虚拟产品交易增多,针对产品的特殊属性,平台是否推出特殊交易流程?又是否有对卖家发出相关提醒?此外,一旦出现无法追回的损失,平台又是否能做到给用户兜底?几问之下,平台服务短板随之显现。
期待平台能做好“中间人”,在运维中多些考虑和安排,让用户在交易中舒心、放心一点。
文/广州日报评论员 刘硕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莫伟浓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付迎红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亚洲商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1034106号-51 联系邮箱:5 516 538 @qq.com